很多人在评判一个东西时,采用完全主观的标准:x是好的,因为x让我感动、开眼界、受启发、感到深刻,等等;x是不好的,因为x没能让我感动、开眼界、受启发、感到深刻,等等。
这个标准的基础是唯我主义:一切最终以“我”为准。“我”的作品也许不够好,但“我”的眼光绝对精准,“我”的品味绝对够高。
我经常听人充满鄙夷地说:xx是二流哲学家,xx是五流哲学家,xx论文写得不怎么样。据传陈嘉映曾说:罗素断然二流以下。
一流的标准是什么?二流的标准又是什么?对于有些人而言,这些标准都是完全主观的:越能让“我”感觉到理智兴奋(比如开眼界、受启发、感到深刻等等)的哲学家,流品越高。
也有一些人持有独立于个人感觉的标准,但对他们所持的标准异常自信。他们承认哲学是充满争议的,但坚信他们判断一个哲学家属于几流、一篇哲学论文是否优秀的标准是绝对正确的。不同意他们的人,都缺乏眼光。
理智的谦虚不是放弃评判,也不是认为所有评判的标准都一样好或一样坏,而是意识到自己的标准有可能是错的,欢迎并认真对待别人的批评。也许通过反思之后,仍认为自己的标准比别人的更有道理一些,但不会抱着“我绝对不会错”的心态去搞意识形态宣传,更不会居高临下地去嘲弄、侮辱别人。
2017年11月21日于南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