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星铭:做一个平庸的哲学家

有人想去美国读哲学博士,自称非一流大学哲学系不去。

我问:为什么?

他说,他是完美主义者。凡事不做得最好,他就觉得没啥意思。

按照这个思路,只要没有外在条件(比如经济条件不允许)的限制,我们必须把一件事做到最好,才有意义。

因此,如果在中国读书,必须上北大和清华,否则就不上;如果能写文章,必须写能流传百世的,否则就不写;如果可以搞哲学,必须做第一流哲学家,否则就不做。

因此,有些人念到哲学硕士,突然觉得自己不可能成为第一流哲学家,就决定改行做生意。

但能成为第一流商人吗?如果做了两年生意,发现自己不可能成为世界首富,那改行做什么?考公务员吗?如果考上公务员两年后,发现自己不可能成为国家主席,那改行做什么?出家做和尚吗?

显然,没有人是真正的完美主义者。“完美主义”只是放弃做件事的一个借口。

但仍有些人觉得,虽然做到世界一流、流芳百世,是不切实的目标,但必须做到较高的水准,才有价值。

但什么是“较高的水准”呢?以哲学为例。通常而言,水准较高意味着在国际声誉较高的期刊上发表论文,或者所发的论文受到众多同行的引用(排除因为师生关系、权力关系等因素造成的引用)。如果从未在国际声誉较高的期刊上发表过论文,其所发表的论文也没有受到众多同行的引用,那么水准较低。(通常而言,只能“孤芳自赏”,意味着走火入魔。)

假设你这一辈子没有在国际声誉较高的期刊上发表过论文,你所发表的论文也没有受到众多同行的引用。是不是意味着你搞哲学,是入错了行——你根本不应该搞哲学?

显然不是。作为一个平庸的哲学家,你依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欣赏哲学经典,从思考哲学问题中获得启发和快乐,有能力帮助别人从哲学中受益、甚至能帮助他们成为好的哲学家。换言之,即使你很平庸,学习和研究哲学也能帮助你和别人过上更好的生活。

胡适说:”怕什么真理无穷,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”。同样,不要怕自己做不到“最好”,也不要怕自己做不到“较好”,因为“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”。

2018年4月12日

Powered by WordPress. Designed by WooThemes

Skip to toolba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