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星铭:关于招聘的一些想法

几年前,国内两位哲学前辈去访问Fordham哲学系,老系主任B教授(已去世)接待他们,我作陪。B说,他曾做系主任很多年,在招聘时只希望招到比自己学术能力更强的人。这种胸怀让我很敬佩,但学术能力强是个太主观的标准,不宜据此招聘。曾见过一个研究康德的哥们,自信满满,认为Paul Guyer犯了很多低级错误,根本不懂康德。他要是负责哲学系招聘,肯定会充满鄙视地把Guyer刷掉。

我们招聘,能招到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人就不错:1. 容易相处,不是谄媚权贵没原则的那种,而是有原则又厚道的那种;2. 业务能力过关(符合学校的考核指标——如果觉得指标不合理,我们应该去努力改变,而不是自己另设一套私人指标),至少不低于单位的平均水平。一个人是不是符合我们自己对学者的浪漫想象,是不相干的。一个人有没有成为大师的潜力,也不是我们能判断的。其实,我们应该多克制自己,不要乱判断。许多人注意到,我们常常把自己想象得很牛逼,而对同行充满了残酷的偏见。

容易相处业务能力过关这两个品质,很难通过面试来发现。事实上,很多研究表明,面试是偏见表现最集中的地方。一个人是否容易相处,不是交谈20分钟就能判断的,需要相处一段时间。相处20分钟是天使,相处1年是魔鬼的人,我们都遇到过。相处20分钟让我们觉得有些讨厌,但相处1年则让我们觉得总体上很靠谱的人,我们也遇到过。考虑到人需要时间适应新环境,给个三年的试用期(磨合期)很合适。至于业务能力(教学和科研能力),也不是靠做30分钟报告就能了解的。口吃很严重的人,可能在教学上非常优秀,很受学生喜欢;学术报告很一般、反应很慢的人可能在科研上很优秀。(我们都见过许多科研让我们佩服但报告让我们觉得无聊的人。)

要了解一个人是否容易相处,业务能力是否过关,最可靠的方式——当然不是绝对可靠——是看过去的记录。没有记录的人,应尽可能多给他们机会。特别是博士在读或刚毕业的年轻人,很没有职业安全感,很vulnerable。如果我们带着鄙视的口气或不屑的表情去贬低他的学术能力,很可能会伤害他一辈子(如果实在想当面嘲讽别人的学术能力,可以去嘲讽比自己权势高的人)。但如果我们多鼓励一点,多支持一下,则可能会帮助他成为一代大师,至少成为一个更好的研究者。有人自己充满自信,不会被别人打击到,就因此断定所有真正的牛人都有跟他一样强的心理素质。但多读一些传记,我们会发现,很多伟大的人物内心极其敏感、脆弱、不自信。

(这些想法很早就有了,零星记了点,2019222日改定)

Powered by WordPress. Designed by WooThemes

Skip to toolba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