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星铭:关于审稿标准的一些想法

为什么即使一篇论文的观点错误,论证也不能成立,它依旧可能是一篇非常好的、值得发表的论文? “好”或“值得发表”的标准是什么?我自己在批改学生论文或审稿时,采取以下标准:

  1. 表述清晰。比如,结构清楚明白,对术语进行了清楚的解释。
  2. 对自己的观点有所论证,并考虑了别人可能提出的反驳。
  3. 没有犯低级错误。比如,不会把一个无效的论证当作是有效的,介绍别人观点的时候没有粗暴的歪曲(这一点很重要,因为我们在批评别人时,常常不自觉地歪曲别人观点,然后带着三分鄙视地批判一番)。
  4. 对最近几年某些——不一定是全部,有时一篇即可——重要相关文献有所批判性讨论,不是自说自话,也不是只引用一些支持自己观点的二手文献,或只简单提及(不批评)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文献。
  5. 让某些研究相同问题的专家觉得受启发。所谓“受启发”,不一定是你的文章让他们觉得闪耀着真理的光辉,更可能只是让他们注意到一个或一系列有趣的新问题,看到一个新的可能,或者提出了一个让他们觉得值得反驳的论证。

我对本科生的要求是1,2和3,不要求4和5。在1,2和3中,我最看重1,因为本科生(特别是哲学系的)写的论文常常比较难懂。

对研究生,我的要求是1,2,3和4,不包括5。能较好地做到1,2,3和4的论文,我都给90分以上。能一般地做到1,2,3和4的论文,我都给80分以上。

对于期刊论文,我要求1,2,3,4和 5。一旦我发现一篇稿子严重(!)违背1,2,3和4中的任何一条,我都建议编辑退稿。这是底线。第5点是比较主观的。一个idea,专家甲可能觉得没有任何新意(“柏拉图在一封信中早就讲过”),或者错得很离谱、不值一驳,而专家乙可能觉得很新颖有趣(因为没读过柏拉图的那封信),或值得一驳。我在审稿时,有时是甲,有时是乙。当我是甲的时候,就倾向建议编辑退稿;当我是乙的时候,就倾向建议编辑采用。虽然我意识到,让我读了不受启发的文章可能会让别人很受启发,但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,我不能仅仅因为这个可能性就建议编辑采用。

因为5是比较主观的,对于作者(投稿人)而言,一个稿子是否被接受,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。被退的稿子,不一定是烂稿子,可能只是不幸:碰到两个审稿人都觉得没受到启发。但如果一篇稿子被两个匿名审稿的专家都推荐发表,而他们像我一样认真审稿(😊),那么这篇稿子至少让他们两个人感觉有点启发,因此就有点存在的价值。一篇稿子,让越多的人(特别是研究相同问题的专家)读了受启发,价值就越大。有人认为,一篇稿子只有让相关领域的大师(或者眼光锐利、造诣高深的扫地僧)感觉受启发,才算有价值。这个标准太荒谬了,因为哲学史和科学史表明,大师常常是偏见特别严重的人。

2019年3月2日,做饭和吃饭的空隙写

 

Powered by WordPress. Designed by WooThemes

Skip to toolba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