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星铭:做学问的三种境界

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有一段谈做学问的三种境界:

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: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此第一境也。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此第二境也。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此第三境也。

写这段话时,王国维30岁(1907),没有任何名气,日子过得又穷又衰(他自云境之贫薄,而体之孱弱,鞭不了名马,也不了美人,跟我现在差不多),但文艺青年味最浓(近年嗜好之移于文学)。这三种境界的区分,带着典型的文艺青年式的浪漫与含糊。

一个更加具体的区分是:1. 自己能受益(真正受益,不是自以为很受益),但不能有任何原创性贡献,只能写点对某些外行有帮助的导论性文章;2. 自己能受益,也能有小原创性贡献——在某些小问题上写些小文章,帮助某些研究相同问题的人在某个细节上理解得更好(你不可能让所有人理解得更好——总有一些研究相同问题的人觉得你在制造垃圾);3. 不但自己能受益,而且能改变一个领域的面貌。

我念本科和硕士生时觉得自己一定能达到第三种境界,曾对别人用伟大领袖的口气说:搞学术,最重要的是眼光和格局。但后来我慢慢发现自己眼光很差,格局很小,这辈子娶不了女明星,也做不成大学问。能做到第一种境界,我已经很满意;能达到第二种就特别幸福。

2019227日,从宾大哲学系回家的路上想到,做饭的空隙写成

Powered by WordPress. Designed by WooThemes

Skip to toolba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