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星铭:什么是清晰?

《什么是分析哲学?》中,我对清晰界定如下:

所谓“清晰”,就是让别人看得懂。一段话是清晰的,当且仅当:别人看得懂这段话的意义。越多的人看得懂,就越清晰;越少则越不清晰。

有人反驳说:翻开一本弦理论的大学入门教材,绝大多数人读不懂。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,这个教材写得不太清晰。因此,我对“清晰”的界定是错误的。

我的回应是:这样的教材显然预设了背景知识(作者通常会告知,读懂本书,需要哪些背景知识)。它不是面对大众的,而是面对拥有适当背景知识的人。我们可以区分两种教材:一种是清晰的,另一种不清晰的。让越多拥有适当背景知识的人读懂,就越清晰。

当然,我们可以设想两本介绍弦理论的教材:就精确和深度而言,两本教材是一样,只是一本预设了高中数理知识,写了300页,而另一本只预设了初中数理知识,写了600页。假设两本书教材都让它们预设的读者看得懂。根据我的对“清晰”的界定,第二本比第一本更清晰,因为第二本能让更多的人看懂。

有人可能觉得,说“第二本比第一本更清晰”是不对的,因此,我对“清晰”的定义是错误的。为什么说“第二本比第一本更清晰”是不对的?他们也许有各种理由,但我没有兴趣知道。我只是把“清晰”人为地定义为让人看得懂;越多人看得懂,越清晰。如果有人坚持认为,“清晰”这个词是说“让别人看不懂”,而“晦涩”这个词的意思才是让别人看得懂,我也丝毫不介意——我愿意把“清晰”这个词送给他。因为我只关心是否让人看得懂。

我认为,“让更多人看得懂”是一个优点。这不是说,它是唯一的优点,也不是说,如果一本书只能让少数人看懂,就没有很高的价值。这只是说,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,一本书/一篇文章让越多的人看懂,越能促进人类的认知进步。

如果一本书是理智的垃圾,但写得很晦涩,就容易迷惑很多人。如果写得很清晰——让多数人看得懂,就能让一些人轻易地揭露出它的毛病,从而让大家看出它没有价值。

如果一本书充满了知识和智慧,但写得很晦涩,就会让很多人错失获得这些知识和智慧的机会。如果写得很清晰,则会让更多的人受益。

除此之外,写得清晰也有利于作者自我反思。有时候,我们获得理智的高潮,是因为我们被含混的大词糊弄了。在努力变得清晰——试图以通俗易懂地方式向别人解释自己观点——的时候,我们往往能发现自己思维中的缺陷。此外,写得清晰常常有助于别人给我们更有用的反馈,因为写得晦涩会让别人误解我们,而基于误解的反馈对于我们没有帮助。

2018年4月17日

Powered by WordPress. Designed by WooThemes

Skip to toolbar